-
张北不是只有风和草原:当短视频、AI和民宿一起上场,乡村如何把观光变成长期收入?
前几天看到“热土中国行·穿梭张北”的报道,说实话我有点被惊到了。舞蹈《赞歌》把丰收的喜悦拉到眼前,随之展开的影像、访谈和现场互动把张北的乡愁、产业和未来拼成了一幅很有厚度的画面。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宣传片,而是有人物、有烟火、有政策支撑的立体呈现,这种把“看得见”和“用得着”连起来的尝试,听着就让人有期待。
不仅如此,这次活动把线上力量也拉到了草原上。几位旅行博主和摄影师把野狐岭、元中都博物馆、草原天路等地点用第一视角讲了出来,阿里巴巴公益和AIGC创意联手推出的短片《风知道答案》上线后传播超800万次,这说明观众愿意看,也开始愿意相信镜头背后的故事。当技术能把一筐有机蔬菜的生长、采摘、摆上货架的链路讲清楚,消费者的信任就不再那么难建立。
我认识一个做民宿的朋友小李,前两年靠着几张风景照和口碑生存,淡季经常空房。在这次活动后,他的房源被一个短视频账号带火,客人开始询价、预约,并且有人为了体验当地手工莜面和二人台专程过来。小李跟我说,他更看重的是“被看见”的方式改变了客人的期待——从单纯打卡,到愿意买一顿家常饭、参加村里的体验活动,这才是真正把旅游消费留在本地的关键。当然,也有邻村的阿姨因为转型太快、包装过度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客源,这对我来说是个提醒:热度来得快,能否转化成长期收益,关键在于经营的底色。
说到底色,就不能不提张北正在做的“数字与绿能双轮驱动”。官方数据里提到的服务器规模达到117.5万台、全县新能源装机约1283.43万千瓦,这两条线在乡村看似抽象,但意义很实在。数字后台能把产品上架、客服、政策咨询打包成一个在线服务,像活动现场发布的“AI张北”智慧引擎,号称把政策、产业、风土人情汇聚在一个入口,这对企业和村民少跑腿、快速获证、对接市场,确实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能源与数据中心落地,也带来了生态承载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如何兼顾增长和可持续,是张北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
不是所有数字化都等于普惠。说白了,技术做得再好,如果没有把本地人的技能和故事放进去,流量就是过客而非买家。对此我觉得有两点很要紧:一是把“故事”变成可以被复制的表达方式,让每个村民能讲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照搬模板;二是把“数字”变成实际的交易通路,从短视频到下单,从直播间到冷链配送,减少中间浪费。比如民宿可以把房间外的体验做成小而实在的付费项目,蔬菜合作社可以把采摘+直播变成可持续的销售链条,这些都可以用“AI张北”这样的工具去系统化操作。
站在城市人角度,我对张北的快速转型既有期待也有警惕。期待的是一种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草原、文化、活动、数字服务合力把游客变为长期客户,带动就业和本地品牌孵化。警惕的是热度带来的“快餐化”风险:人多了,文化被包装得扁平;产品多了,品质跟不上,短期利益可能吞噬长期价值。我觉得张北现在最需要的,是把“热”转成“智”,把短期流量转成长期制度化的收益分配和人才培养。
最后,说点具体的可操作方向,供正在观望或已在张北打拼的人参考。首先需要把本地文化做成小而美的体验套餐,哪怕是一个三十分钟的制面体验,也要把故事和互动设计好;其次要把数字变成入口,而不是噱头,用AI工具做产品描述、视频脚本和客诉处理,但重要的是加上人的审核和再创作;再者要在接待能力与环境承载之间建起规则,比如敏感景点控制客流、民宿统一环保标准,避免短期内把风景“用坏”;最后是持续的人才培养,既有导游、厨师的技能提升,也有数据运营、短视频创作的本地培训,让收益能真切留在社区。
说实话,张北的这场“草原数字文化”的试验,给全国很多乡镇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但每一地的路都不同。你如果去过张北,或者正在做乡村生意,遇到过怎样的难题和机会?说说你的实际感受和建议吧。
来源:活动主办方及现场同步媒体报道(中国三农发布、农视网、三农、阿里巴巴公益微博号、光明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