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欣6
社区是大学生读懂社会的第一页教材,实践是青春成长最生动的课堂。这个夏天,无数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便民服务的窗口前学会倾听,在基层治理的一线上锤炼担当,在邻里交往的烟火气里触摸真实的中国。下面,就让我们翻开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实践笔记,听听他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真心服务群众的青春感悟。01 )蝉鸣与笑靥:社区托管里的夏日实践感悟01海燕社区 兰霞 曹悦我的主要工作包括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组织益智游戏和维持课堂纪律,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我逐渐学会了因材施教,在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中让我明白了家校协同的重要性,这段实习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技巧,也让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02海燕社区 张敏慧 刘健在社区托管中心的实习中,我主要负责小学生的课后辅导与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纪律约束与轻松氛围,通过观察和调整,我逐渐掌握了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此外,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合作也让我认识到团队协作在基层服务中的重要性。这段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和耐心,也为我今后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03御泉路社区 梁雅雯从和社区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到参与消防,溺水等宣传,每一项工作都让我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琐碎与重要,和居民沟通时,我学会了耐心倾听;跟随工作人员走访,看到他们为解决邻里纠纷奔波,更懂了“为民服务”的分量。
03西关街社区 李科臻还记得第一天走进西关社区的活动中心,看到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孩子,我的心里既期待又有些紧张, 刚开始,我确实有些手忙脚乱,但是逐渐的我与他们能够打成一片,在日常相处中,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快乐,我也更加了解了家乡社区的发展情况,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也让我明白了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家乡、服务社会。
02 )托管课堂外的收获:在陪伴里读懂成长01兴和东路社区 张晨阳在社区托管服务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价值,我不仅学会了关爱他人,理解不同人的需求和困境,而且与团队成员一起努力,更让我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每一次的服务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02兴和东路社区 杨曦 韩双玉原本以为社区托管只是简单的“看孩子”,真正投入其中才发现,这段经历藏着太多关于责任、耐心与成长的故事。这一过程中,我学会了用耐心化解焦虑,用理解代替说教,更懂得了“被需要”是一种多么珍贵的幸福,社区托管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纯真的世界,也让我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悄悄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03永和社区 韩佳慧在社区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防溺水宣传,与工作人员到幼儿园贴标语、做PPT演讲,深知安全教育对小朋友们的重要,此外,还开展“画扇轻摇”活动,和孩子创作,感受文化传承意义,也看到基层工作者的付出。
04永和社区 王玉琪我在社区人员的带领下去了九卜树幼儿园,给小家伙们讲垃圾分类知识,在与小朋友的互动中,让我觉得教东西原来可以这么有意思,之后,与他们玩“一碗不捞鱼”的游戏,一群小不点手拉手当“池塘”,躲来躲去笑个不停,那笑声吵吵闹闹的,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03 )走街串巷里的青春答案:社区实践点滴思张库南街办事处闫雅欣暑假伊始,我踏入了社区服务的门坎——宣讲中医养老知识、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跟随工作人员入户、发放宣传单、参与暑期托管班……这些新鲜任务交织成了一张沉甸甸的实践之网。社区服务这方课堂,所授远非技巧,它教我用耳朵去贴近沉默的诉说,用手去感知真实的温度,用心去度量人与人之间那份微妙的羁绊,所谓“服务”并非居高临下的布施,它是一场谦卑的学习,一种深刻的共情,一次灵魂对灵魂的朴素照见。
西关街社区 史露娜知屋漏者在宇下,这次我选择成为替民众说话的人。第一次走进社区服务中心,我对各项业务流程还很陌生,登记信息时总怕出岔子,好在有前辈手把手教我核对材料、指引办事步骤,慢慢从手忙脚乱变得熟练起来,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服务不是口号,是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带给别人的真诚。往后我会带着这份体会,继续在实践里打磨自己。
民乐街社区 赵坤在民乐街社区的暑期实践中,我深度参与了关乎居民安全的基层工作,主要任务是勘察危房与协助拆迁改造前期工作,跟随前辈穿行于老旧街巷,用卷尺测量裂缝,评估结构风险,深感责任重大。 实践期间恰逢河北暴雨,雨后我们立即行动,逐户查看房屋漏雨、破损情况,详细登记、拍照上报,协助申请维修,努力成为居民风雨后的依靠,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基层工作琐碎却直接关乎民生冷暖,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走访、真诚有效的沟通和应急处突的能力。
工业南街 刘昕喆在工业南街社区实践期间, 社区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深入基层群众。在暴雨天气过后,我们走到马厂房去排查危险房屋,面对有房屋因暴雨所导致的倒塌,屋顶塌陷和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向上反馈,确保百姓的安全,并且对于危房翻新的百姓进行询问,在马厂房张贴注意安全的表语。这次实践让我充分体会到了社区工作,体会带了深入人民群众的工作的艰巨和重大责任。
04 )从 “借阅者” 到 “守护者”:图书馆里的成长课01杨佳轩在图书馆的这段社会实践,让我对“平凡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本以为图书馆的工作只是简单的借书还书,真正参与后才发现,每一本图书的有序上架、每一次对读者的耐心指引,背后都是对知识传播的默默守护。还记得有位老人不太会用自助检索机,我一步步教他操作,最后他找到书时眼里的光,让我突然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其实是在搭建读者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这段经历也磨平了我的浮躁,以前做事总想着追求“大成就”,但在这里,把每本书放对位置、解答好每个读者的疑问,这种细微处的尽责,同样让人有成就感。原来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02屈彦旺在整理地方文献室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记录家乡发展历程的珍贵资料,那些发黄的报纸、手写的笔记,诉说着几代人为改变这片土地付出的努力,其中就有关于家乡教育发展的专题报道——正是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这座图书馆才得以建立,而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才有了接触广阔天地的机会。触摸这些资料,我突然明白,自己能够走出乡村接受高等教育,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与期待。保守这些文献的秘密,维护好这座知识殿堂,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对那份恩情的守护与回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图书馆里那盏为我点亮的灯,那些等待被更多人阅读的书籍,都将是我前进路上最温暖的动力。
03于丽君初到图书馆时,我以为工作只是整理书籍,可真正上手才发现学问不少。给新书贴标签要对准书脊中线,分类上架得熟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大类符号——原来每本书的位置都有精准坐标,错放一本就可能让读者多花半小时寻找,有次帮读者找书,按索引在书架间穿梭时,读者说“你们这比导航还准”,那一刻忽然懂了这份工作的意义。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明白,图书馆不只是书的仓库,更是连接人与知识的桥梁,那些整齐的书架、轻声的问询、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都藏着对知识的敬畏。
实践的终点,亦是新的起点。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出发,让脚步踏遍更广阔的天地,让青春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我们期待,下一次实践路上,能看到更多鲜活的故事,听到更多成长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