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哥快讯
![]()
掀大波
昨日张家口张北县那3.4级的地震,虽然震级不大,却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粒石子,骤然掀起了层层的波澜。微信朋友圈里,恐慌的感叹与震感描述如潮涌来;微博热搜上,“张家口地震”几个字瞬间被推上顶端。人们纷纷追问:“哪里地震了?”“严重吗?”——小小一震动,竟牵引了万千神经。
这般汹涌的涟漪,其根源岂止于地面浅层的震动?实是深植于国人内心那难以抚平的创伤记忆。四十八年前,唐山那场天崩地裂的浩劫,已将“地震”二字深深烙入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每当地动山摇,纵使轻微如昨日,也足以唤醒沉睡的恐惧,使人心魂颤抖如遇强震。诚如一位网友留言:“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但凡听闻‘地震’二字,便觉天旋地转。”那历史伤口早已凝成一道无形的地质断层,每一次微震都足以使其重新裂开,震得心间尘灰飞扬。
而数字时代,更将这“心理余震”无限放大。手机屏幕一闪,预警信息便如惊鸟掠过;社交媒体上,关于震感的只言片语瞬间汇聚成海。于是,一点微小的真实震动,在信息洪流中被反复冲刷,最终被渲染成一片汹涌的“恐惧海洋”。我们似乎深陷“信息茧房”之中,只看得见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影。这并非虚言,信息传播的加速,常使情绪之潮在众人心中共振出远超事实的波峰。
然而,当微小震动引来巨大喧嚣之时,另一番景象却令人深思:我们为“心理余震”所付出的关注,是否远远超越了对真正防灾准备的实际投入?家中应急包是否备齐?社区避难场所究竟在何方?可曾真正参与过一次疏散演练?这些关乎生命的问题,在恐慌情绪退去后,又有几人认真思索?这种反差,不禁令人扼腕——我们内心对地震的恐惧如临深渊,可脚下的防灾准备却如履薄冰,脆弱不堪。
由此,张家口这场小震,实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记忆与集体心理创伤。它更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比之信息洪流中翻滚的情绪,未雨绸缪、夯实防灾之基才是真正的“抗震钢筋”。
须知,灾难的恐惧难以抹去,但恐惧的浪潮终究会退去。当喧嚣沉寂之后,我们当自问:下一次震动来临,除了在虚拟空间里传递不安,我们是否已真正筑牢了现实中的生命防线?每一个生命,都该有坚实的壁垒相护,而不是只靠心理的余震去感知灾难的深浅。
每一次微震都是自然的低语,它在诉说:人心深处的恐惧断层,远比地表裂痕更难愈合;但每一次理性筑起的防灾之堤,却能将恐惧的余震化为生存的序曲。